某地卫健局发文:全面整合全市产科与新生儿科临床业务!
时间:2025-10-22 14:43: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次
近日,湖北石首市卫生健康局发布一则公告: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和新生儿科将全部撤销,整体搬迁至市妇幼保健院。石首市这一举措并非孤例。今年以来,四川夹江县、江西鹰潭市、广东汕头市等地均出现类似的医疗机构整合。9月22日,荆州下辖县级市石首市卫生健康局发布一则全市医疗机构产科、新生儿科整合公告。公告表示,为深入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该市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决定对全市医疗机构产科、新生儿科临床业务进行整合,整体搬迁至市妇幼保健院院区。整合后,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不再提供产科和新生儿科诊疗服务。公告发布仅一周后,9月29日,石首市妇幼保健院举行了全市产科和新生儿科融合开科仪式,标志着两大科室融合后的新科室正式投入运行。其实,类似石首市这样的举措并不鲜见。仅今年以来,国内各地就已出现多起产科资源整合案例。8月19日,江西鹰潭市中心城区总医院人民医院院区原有的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住院部整体迁入妇幼保健院院区。8月15日,四川乐山夹江县人民医院发布儿科、妇产科停止接诊的公告,该院运行了45年的儿科病房正式关停,患者被引导至新建的县妇女儿童医院。8月8日,夹江县人民医院发布公告,为了配合夹江县整合医疗资源,该院儿科、妇产科的门诊、住院部全部停诊,整合到县妇女儿童医院。陕西汉阴县人民医院7月25日起停止产科住院分娩、妇科住院手术及夜间急诊等诊疗服务,由县妇幼保健院承担。
5月,江西省永丰县人民医院与永丰县妇幼保健院已融合完成。
不同于基层医院的抱团取暖,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和杭州市儿童医院的整合是强强联合,于今年4月获批组建全新的“杭州市妇幼保健院”。今年3月,原吉林市妇产医院与吉林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整合成立全新的“吉林市妇幼保健院”,并加挂“吉林市妇产医院”牌子,直接获批升级为吉林市三级妇幼保健院。
更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2020年。当时江西湖口县中医医院妇产科就整体并入县妇幼保健院;四川丹棱县两家县医院的妇产科、儿科资源整合,相关业务并入县妇幼保健院。从资源流向来看,一些被关停的妇产科、儿科或被整合至县人民医院,或整合至妇幼保健院。此外,还有苏州市立医院、江西省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宁波鄞州区第二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江西上饶的玉山县中医院、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中医院、江苏新沂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西来宾市武宣县禄新镇中心卫生院……关停产科的名单越来越长,无论是乡镇卫生院还是三甲医院,都未能幸免。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2025年,全国已有超50家医疗机构的产科业务被暂停或注销。其实,不止儿科和妇产科,类似的停诊、撤并现象在多地市县上演,背后指向一场更大范围的医院合并潮。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很多公立医院整体都呈现出收紧的趋势,合并与整合动作频繁,规模与频次远超往年。8月,四川剑阁县将县第一人民医院整体并入县人民医院,形成“一院三区”架构;6月,安徽霍邱县撤销县第一、第二人民医院,组建全新县人民医院;5月,霍邱县将县第一人民医院与县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撤并整合,组建县人民医院;4月,河南洛阳两所百年三级综合医院合并组建新的市第一人民医院……仅2025年上半年,公立医院合并的事件就有10余起,遍布浙江、上海、河南、吉林、内蒙古等地。从一线城市到县域基层,合并重组浪潮此起彼伏,中国公立医院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各医院合并模式来看,既有“大并小”“强并弱”,也不乏“强强联合”。这波医疗机构整合潮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政策驱动的顶层设计,也有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现实需求。更反映出中国医疗体系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逻辑。
运营成本上升、同质化竞争加剧及人口结构转型的多重压力,多地医院不得不“断臂求生”,通过整合寻求突破。显而易见,县域妇儿医疗资源整合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全国范围内妇产科业务量普遍萎缩。数据显示,2024年,新生儿数量从2016年的1786万降至954万,降幅近50%。基层医院整体分娩量水平偏低,儿科门诊量也随出生率下降逐年减少。当产科陷入“无婴可接”的境地,产科和儿科医疗资源闲置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妇儿专科整合已成常态。比如,据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政府网站2025年10月11日消息,旺苍县卫生健康局在答复“推进县域产科诊疗服务资源整合”的相关建议时表示,随着该县县内分娩人数大幅下降,产科机构过多、产科医疗资源分散确不利于产科建设和发展,产科整合确有一定必要性。与此同时,各地医院运营压力陡增,也在倒闭医疗资源重新组合。目前,亏损成为许多县级医院面临的实际困境,部分医院甚至出现工资发放困难的情况。当亏损比例高、负债比率重,合并整合就会成为减少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必然选择。实际上,无论是关停,还是合并,本质上是一场资源的重新调配。国家也在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资源集中与质量提升。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强调分级诊疗和资源整合。特别是,推动县域医疗机构在财政、人事、医保等方面实现统筹整合,推动区域医疗资源向中心聚集。比如,国家卫健委曾建议,推动人口30万以下的县(市)优先将综合医院的妇产科和儿科资源整合到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换而言之,整合与合并,并不是简单的“收缩”,而是为了集中有限资源,提高医疗质量与效率。有业内人士预判,未来5到10年,“医院 ‘关、停、并、转’将成常态。小医院如乡镇卫生院会极度收缩,县级人民、妇产、中医会走向合并道路,区域中心化会得到加强和深化。只是,这种变革也带来了阵痛——医护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职业十字路口。如今,各地卫健委也在积极引导医护人员向老年医学、康复护理、全科医学等领域转型。